光电农场、风电农场

在一般的农场里有耕耘,有收获。在当今可再生能源的农场里,我们常常看到有收获,但是耕耘、种植的过程在哪里啊?

光电农场似乎没人种植“光”,风电农场里见不到有人种植“风”。即使是搞水电的,也很难说有人种植了“雨”。应用和储藏这些形式的能量的时候,人们常用“采集”、“收获”(harvest)这样的动词。就好像原始社会人类打猎,采集获得食物,储藏能量一样。从事采集和收获的人们,心里边儿的词汇表里还没有产生“耕耘”、“种植”这样的动词。

人类发展了,原始的、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打猎的产业变成了农业和畜牧业。凡从事农、牧业的人都知道,有耕耘和养殖才有良好的可依赖程度高的收获。

那么风、光、水可不可以耕耘、种植之后,再收获呢?答案是肯定的。21 世纪了,我们生活在一个量子的时代。所谓“量子”,就是不连续和小包装。不连续、小包装的风雨和光,都可以在这量子的规模让普通的农民工播种,然后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首先说说如何在一个小的空间种植“风”的问题。风的定义是“空气的流通”。空气的流通是可以通过形成气压梯度这样的环境来实现的。生命现象中的心、肺、枝叶中都存在着气压的梯度变化。虹吸管中可以存在着真空。这些装置、环境在人们大谈“人工智能”的今天,制造对偶的“机器心肺”,应该说是轻而易举的。将制造好的机器心肺以多米诺骨牌的形式,有组织地排列起来,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地提高能量密度,形成与“原子能反应堆”产生的能量相当的“量子能反应堆”。这以后,“风电农场”的生产就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了。

由于“呼吸”机制将空气带动起来以后,空气中的水份是跟着风在体系中处于运动状态的,所以种植“风电”的过程,也就附带着种植和培育了“水电”的能量来源。风和雨是分不开的。“呼风”就会“唤雨”。虽然唤来的“雨”很少,每一次呼吸只能唤来量子规模的那么一点点雨。但是久而久之,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起来的能量密度可以是非常大的。把水放在高层建筑物顶楼上,让雨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所产生的能量会是非常可观的。把呼唤来的水放在特殊的地方和场合,这就完成了一个精心计划、播种的过程。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看到,光电的来源的“光”也是可以播种、培育和耕耘的。因为“光”是没有质量的一种波,一种“电磁波”。在与原子能对偶的公式中,艾因斯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duality: 对偶性)。

mc2 = E = hv

这个公式的后半部描述了在没有质量的环境中,只要有量子的变化,仍然可以产生与原子能(粒)相对偶的量子能(波)。这一公式在20世纪到21世纪的前半部,曾被理解为只对阳光,有着实际上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但是基础物理研究的结果从来没有把应用只局限于“阳光”。马克思·普朗克提出过黑体会辐射,斯蒂文·霍金成名于黑洞也发光(非可见光)的理论,所以说量子能的公式,其应用范围是可以延伸至阳光以外,其他形式的“光”的。

从中文的意义理解,“光”有着“空”的意思;从英文的意义上理解,“光”有着“轻”的意思。这一切人类生活和探索的历史都指引着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种植相对的“真空”,就可以得到一个有效地收获量子能的现代农业化的不再过份依赖于老天爷的清洁能源和清洁水的农场。

新的生产力必将带来新的生产关系。我们拭目以待“悟空”以后的新能源思维,将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